茶室,是山水離觴之夢的一方凈土!以茶待客是中國自古以來特有的文化風俗,茶室的清香悠然放淡了匆匆忙忙的腳步,品味短暫片刻的韻味,體驗時間的消散具化。
會客廳的設計語言奠定了整個室內風格的基調,原木架構自然且質樸,木是有溫度的,是可以讓我們安靜下來的材質,木的材質貫穿在整個空間中。
一眼望去,無論是海棠角造型的門,還是意境深遠的書法作品,抑或點睛之筆的盆栽,一盞綠植寫意,幾處恬淡閑心。
原木色的運用給整個空間帶來溫潤的觸感,質感天然、肌理豐富。軟裝設計以簡潔調性為主,確保空間的秩序感。
整個空間色調由暖白色、灰色和原木色構成,使用夾絲玻璃的木格柵門對空間的通透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內外空間相互滲透,與中庭院景色相映成趣。
自然實木,塑造精簡造型,伸手便觸得到自然,如同水墨畫中的寫意筆觸,率性、灑脫,勾勒禪意空間的氣韻與情致。
“寧可食無肉,不可居無竹”,文人墨客自古以來就偏愛竹,以竹的氣節(jié)自省。待客之道在于茶,中國人的茶,“發(fā)乎神農氏”,猶如中華之文化,源遠流長。以茶待客,自是由來已久??蜑橛?,以茶會友,看到的是朋友為人與品格。
茶室以竹元素進行設計,背景、天花吊頂獨特的竹片造型,家具、均透露出寧靜雅致的氣息。
走廊透窗景觀,利用格柵進行裝飾和遮擋,室內可以看到室外的景致,而走廊過往的行人卻看不到室內的人,保證了室內的隱私性,透窗成為了內外貫通的窗口,隔而不斷,符合中國人對氣韻流轉的偏好,散發(fā)著濃郁的東方傳統美學。
藝術的筆調包容自然人文,光影朦朧,悄然融廊道于寬窄尺度中,續(xù)往延伸,廊道左右各異,景觀、擺件、飾品,互為依托,對景成趣。
我們希望在符合整個空間自然、古樸、寧靜的氛圍的同時,對當下定制家具審美疲勞的扁平化視覺設計去做一些打破。在極簡的柜體中,融入更多凸出的立體線條設計,為柜體本身和空間帶來豐富的層次。以古典設計融入現代柜體和空間,新舊對撞而生成的“沒那么現代”的效果,這樣“沒那么現代”的效果,不會因時代的隔閡而令人感到沉悶,更融于空間古樸寧靜氛圍的同時,也帶來舊時記憶的追溯與延展。以柜體本身的裝飾線條去形成把手,裝飾元素與柜體融為一體,更具整體性。自然木器與陶罐、食盒點綴其間,以溫潤元素平衡空間的淡泊氣場。返璞而歸真,還原純粹生活本質。
明朗利落的木質結構,摒棄繁瑣復雜的裝飾,用素雅的色調與干凈利落的線條,展現一種慢享愜意時光,細品生活意趣。
一側采光窗的開辟,將臥室的光感激活。時節(jié)輪替,光影變幻。光與影共存相生,彼此成就;在東方的美學理論中,造就了實和虛、靜和動的辯證概念。
簡素,自然,潔凈、舒適,產生了一種讓人隨遇而安的感覺,它向人們表達的并不單純是設計技巧,而是希望我們在欣賞和體驗禪意美的同時,能夠回歸本真,感受生命的奇妙與美好,進而把握大好年華,創(chuàng)造無限可能。
主衛(wèi)空間依舊延續(xù)了整體的風格,現代與傳統相結合,蒼老的楠木佇立其中,與晶瑩剔透的水晶玻璃磚形成了強烈的視覺碰撞;綠植點綴其中,細膩又生動。墻面采用宣紙肌理效果的墻磚,使整個空間多了一些文人氣息,氛圍變的更加雅致。
“見素抱樸,少私寡欲?!保?br />
持守本真,不為外物所誘惑。
中式架子床,素錦亞麻,藤編屏風,竹編提籃燈,老圈椅……銘刻著東方烙印的飾面及器物組合,擺脫了傳統中式過于厚重的詬病,借由輕盈且柔和的形態(tài)營造安逸閑適的睡眠環(huán)境。
書畫室靈感來自于宋代劉松年的「秋窗讀書圖」,文人所居的書齋講求“門庭雅潔,室廬清靚”,書籍,書畫古卷,簡繁有序;色調平和,取自自然,僅以典雅的石青色點綴其間,與溫潤質樸的木色形成對比。
擁攬自然,順勢施為:一張書桌,一把書椅,兩個方凳,遠眺青山,近賞千里江山圖;內外皆景,滿庭青翠。
大餐廳整個空間的點睛之筆,以宋徽宗草書千字文作為背景屏風,宋徽宗的字可以說是“字中有畫”的極致體現,我們隨便從這幅作品當中抽出一個字,就能夠感受到他與自然契合的意境。
老柜子、雕花板、粗陶、燭臺、自然樸質,經過歲月的洗禮,使得更加具有自然的美感。搭配一支綠竹,古樸雅致。在燈光氛圍的烘托下,讓空間更加靜謐。
空間不在于琳瑯,而在于質樸與內涵。老格柵窗掛在墻上,碰撞出簡練而具有內涵的外在表達。中式柜子,依稀可見傳統柜型結構和標志性的吉祥把手;假山盆景點綴,沉著雅致。以光影勾勒氛圍,儼然一個沉浸式中式場景空間。
謂山水,有可行者,有可望者,有可游者,有可居者。畫凡至此,皆入妙品。但可行、可望,不如可居、可游之為得。繪畫如此,設計亦如此。
禪修室以榻榻米形式滿足禪修各種功能,以備茶道、插花等不同禪修需求。開放式的設計來獲取大量的自然光線,同時將室外自然景觀借到室內,賦予了禪修室更廣袤的空間。
一花一世界,一葉一菩提。進入禪的世界,體驗內在無限法喜,行禪在最美的環(huán)境,全然放松身心,遇見真實的自己,是修行者的夙愿。
沿著線性的燈光,踏階而上,伴隨著左側木墩上一盆蕨,優(yōu)美飄逸,仿佛用一種方式敘述著對客人最高的歡迎禮。后側老式竹隔柵組成的屏風結合著光影,客人通過的過程,光影斜射,樹影婆娑,剎那間你已是景中之人。
移竹當窗,分梨為園;溶溶月色,瑟瑟風聲;
靜擾一榻琴書,動涵半輪秋水。
清氣覺來幾席,凡塵頓遠襟懷;
窗牖無拘,隨宜合用;欄桿信畫,因境而成。
制式新番,裁除舊套;大觀不足,小筑允宜。
明 計成 《園冶》
古人云:山無石不清,園無石不秀,室無石不雅??臻g使用不同的造景手法,移步換景,立石、植物以及錦鯉,在有限的空間里氤氳出無限的風景。使得室內外自然景觀相融,增加空間穿透性和美感。追求一種清凈無為,天人合一的意境,隱與恬淡,歸兮無塵,讓人放松。
我們久居城市叢林,欲游名山大川,又一時不能往,何不如寄情況味幽致的小園,有情有味,亦能于陰陰夏木中,待黃鸝啁啾,觀修竹數桿,暫消暑意。塵心漂泊無棲所,總該回家,于此處,且聽『風中雨中有聲』,且看『日中月中有影』。曲徑通幽,暫行一條回歸傳統詩意的路。
庭院容納萬物的棲息之所。有天有地,草木生息,它不單只是一種建筑空間形式,更是根植于中國人心靈深處的生活藝術和人文精髓。上至宇宙觀,下至文學、藝術、哲學、建筑和生活的種種獨特認知和成果,全都蘊涵在一方庭院里。
亭臺樓閣間觀四季更迭如白駒,鳥語花香中賞景隨時節(jié)而易,讓每一位家人,享受自在怡然,把生活過成詩~
評論( 0)
查看更多評論